中国船舶巨轮,驶向全球蓝海
2025-11-13 09:34:35
来源丨易企出海CTGGlobal
万吨巨轮扬帆远航,背后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底气与战略布局。中国船舶企业正以惊人速度走向世界,从亚洲近海到非洲远港,中国制造的船舶已成为全球海上贸易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。

中国船舶工业已成为全球船舶制造的“核心引擎”。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5.7%、74.1%和63.1%,三大造船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。2025年1-6月,中国船企斩获全球51.8%的新订单,持续领先韩国(30%)和日本(18%)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中国船舶工业从“追赶者”到“全球引领者”的蜕变历程。
作为当前世界上唯一能建造所有18种主要船型的国家,中国已集齐大型邮轮、大型液化天然气(LNG)运输船和航空母舰这“三颗明珠”。其中,中国在液化天然气(LNG)运输船领域取得显著进展,2022年承接全球30%的LNG船订单,打破了韩国长期垄断。

中国船舶企业能够成功出海并不断斩获高端订单,背后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。
技术突破与创新驱动是关键因素。中国在LNG运输船等高技术附加值船型领域取得突破,并积极研发绿色动力船舶。2024年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8.5%,较2021年的31.5%增长一倍多,不少船企在LNG、甲醇、氨燃料预留、氢燃料电池等船舶订单取得突破。沪东中华手持LNG船订单近60艘,全球市场占比20%以上。
产业集群与政策支持提供了坚实基础。中国形成了长三角(江苏、上海、浙江)和华南(广东)等船舶制造集群。长三角区域去年船舶出口同比增长57.7%至1981.7亿元,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64.2%。作为中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第一大省,江苏2024年出口各类船舶1042.2亿元,同比增长59%,稳居全国首位,占比三分之一。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化带来了直接需求。众多海外基建项目(如港口、矿业)拉动了工程船、散货船等需求。中非贸易的快速增长尤为明显,2025年前5月,中非贸易额达9632.1亿元,同比增长12.4%,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增41.6%。
全球航运复苏与绿色转型双重催化。全球海运贸易量2024年同比增长2.4%,而平均运距因红海危机导致的绕航需求增加6.2%,推动“吨英里”运量显著提升。同时,国际海事组织(IMO)的环保新规加速了船舶更新换代。清洁能源运输需求激增,尤其是LNG船和甲醇动力船,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。

2024年1-6月,我国船舶对亚洲市场出口额达110亿美元,占比46.6%,位列第一。亚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船舶出口的核心区域,其中中国香港、新加坡是主要出口目的地。非洲市场受基建和城镇化推动,船舶需求增长迅速。我国对非洲市场出口额为45亿美元,占比19.3%,位居第二,主要出口地为利比里亚。欧洲市场对绿色环保船舶需求迫切,我国对欧洲市场出口额为40亿美元,占比16.9%,列第三位。对拉丁美洲市场出口额为18.8亿美元,占比8%,列第四位。
2025年1-8月,我国船舶及配件出口市场格局基本没有变化,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(地区)有7个(具体请见下表),其中对利比里亚的出口额为89.1亿美元,位居第一;对新加坡的出口额为69.5亿美元,位居第二;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额为54.4亿美元,位居第三。
2025年1-8月船舶及配件主要出口市场情况

点击下方卡片,获取新加坡出海与用工指南

下面通过一个表格可以快速了解主要出口产品和区域市场:


未来,中国船舶出海将呈现以下趋势:
· 绿色与智能船舶成为出口新增长点。中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内河船舶全面绿色智能化,LNG、甲醇燃料船将成为出口新增长点。智能船舶的设计与建造也将成为发展趋势。
· 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市场需求潜力持续释放。东南亚、非洲等地区的基建和资源开发需求将带动工程船、散货船等船型的出口,中国船舶出口有望进一步增长。
· 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转型升级。中国船舶工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差异化设计,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,提供符合特定用途的定制解决方案。
随着全球航运业向绿色低碳转型,中国船企已经开始布局未来。从欧洲到非洲再到拉美,中国制造的船舶正在连接全球贸易网络。中国船舶工业正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转型升级,不仅输出产品,更输出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。
易才集团旗下易企出海CTGGlobal,依托遍布全球的海外落地服务和高适配度的系统,助力中国企业拓展全球业务,为出海企业提供一站式海外HR服务。让企业轻松组建自己的全球团队,走出国门,奔向世界。150+地区全球覆盖与30+海外直营网点,实现除战乱国、经济极不发达地区外,服务基本可以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。

*以上内容不构成法律或专业建议,作者以及易才均不为此承担法律责任。请您随时关注相关官方资讯,以确保获得最新、最准确的信息。同时,也请注意当地安全防范,保障自身的人身及财产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