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1.svg

    销售咨询

    400-098-7766

  • 2.svg

    薪税社保服务

    400-108-8080

  • 3.svg

    体检保险福利

    400-060-9891

  • 4.svg

    质量监督

    400-666-8686

精华回顾 | 数字科技时代,企业HR如何拥抱人工智能?

2022-01-27 00:00:00

易才集团携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智库HRflag,共同打造的专注于共享服务的人力资源高管视频访谈 易旗谈,第三期(下)节目《体验与赋能:共享服务的战略价值》已于1月12日的14:00-15:00正式和大家见面!



此次我们邀请了蒂升电梯(中国)首席人力资源官陈敏先生、诺亚控股系统及运营高级副总经理胡兵先生,由两位大咖共同为我们带来关于共享服务战略价值的精彩内容!


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胡兵老师的案例分享??《数字科技赋能人力体验》,文末还为大家整理好了思维导图,点击阅读原文还可观看直播回放&获取PPT课件!(陈敏老师的精华总结已经发布,点击蓝字即可获取


01

数字化的人力资源


数字化的人力资源是用移动化、平台化、社交化等手段,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升级,搭建出一个全新的用户体验和用户管理模式。

数字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区别


第一,在组织文化上。


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的组织相对比较人事管理,职能式。在数字化的人力资源里面,它的组织的结构相对扁平,它的沟通的效率高。

第二,在运营管理上。


在信息化的时代,运营管理是以功能落地为主,讲究执行的落地,它在服务管理模式上后知后觉。在数字化的时代里,聚焦用户的需求的产品,打造产品以适应用户的感知,所以它是先知先觉。

第三,在员工的管理上。


在信息化时代管控为主。在数字化时代是员工赋能,真正的回归人性,注重情感的细节和连接。员工管理模式上面,是社群式的管理。开始进行员工的运营,以用户为画像,精细化的运营,注重用户的数据,全面提升用户体验。

数字化人力资源体系搭建


用户层


真正的聚焦用户,比如说员工、HR管理者。

产品层


(1)连接用户


使用移动化的界面连接用户的场景。产品包括对新员工、在职、离职员工的产品。在职的员工产品分多个场景,包括健康、安居、心理健康等领域。离职的,也有离职前的体验和离后的这些体验。


(2)HR应用平台


HR应用平台中包含招聘平台,共享服务平台。


共享服务平台中除了入转调离、薪资、社保以及工单,还会有银企直联、个税管理等产品。这里面,比如说易才的AI 机器人、银企直联等产品,其实都在共享服务中心的产品层里面,做的比较不错。


除此之外,还有C&B、 OD、生态,比如说实习生、外包人员,众包的人员的管理。


数据层


数据的梳理,数据的协同,再到人力资源大数据。


技术层


通过技术的沉淀,去支撑数字化人力资源体系的落地。


02

如何打造数字化人力资源体系
 


HR有三支柱SSC、HRBP、COE。数字化人力实际上也有三支柱,员工体验、平台建设和数据体系。

第一个支柱:员工体验


着重于建立用户的新语言。包括用户,用户画像,用户场景,流程,所需的数字化、移动化、智能化技术,运营方案,以及用户满意度,用户体验,PV(点击量)UV(浏览人数)等。


1. 员工体验的变化


宏观环境变化


宏观环境,要求我们的业务在线,要云端进行分享。


从工业经济到体验经济变化


不管是在商场,还是在各种的新零售,跟C端的消费场景中,我们会切身地感受到,体验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变化。


技术的创新与全面应用


云计算、大数据、AI、RPA等新技术的全面应用。


用户变化


从80、90后,到95、00后,不管是X群体还是Z群体,用户对于用户体验的诉求,已经超越了80后90后的诉求。


所以在这些影响变化下,员工体验在当下的数据时代,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了。


2. 如何做员工体验


做员工体验重点,需要结合HR共享的成熟度而变化。


1.0阶段


员工体验更多在职责清晰,流程梳理角度,做基本的保障。


2.0阶段


随着流程慢慢清晰,注重以用户为导向,以客户为导向,开始关注用户体验。从以前的人事职能端的这种流程,开始升级到以、用户需求的流程设计。系统方面,从之前信息化系统的支撑,到一些自动化、数字化技术的落地。


3.0阶段


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不断升级,数据不断沉淀,可以通过数据的挖掘提供数据的洞察,打通数据之间的壁垒和系统的数据,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进行建模和分析,帮助企业和业务去诊断组织问题,走向智慧 HR。


3. 员工体验三层次模型


员工体验很难去定量或者定性。在实践中,我们自己团队总结了 “员工体验三层次模型”。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诉求和阶段,去更好地进行员工体验的提升。


第一层 功能体验


基本功能,提供员工基本的保障,选育用留、身心健康等等这些。


实用功能,帮员工省时、省时间,省事、省钱。


第二层 情感体验


着重给员工带来荣耀、尊重和体面,减少焦虑,获得情感链接。比如游戏化的入职,生日的贺卡,以及排行榜等。


第三层 价值体验


文化趋同,讲究自我的实现,关注员工自己的希望和动机。比如价值故事,以及即时激励等等。


自我超越,关注的是超越自我和社会的影响。

 

4. 如何做好数字化员工体验


第一 用户流程


从管理视角,转变成以用户视角,重新定义用户流程里面。


以调动的流程为例,要以用户视角重新定义流程,首先需要界定流程中有哪些用户,用户有员工、HRBP和SSC。第二,梳理每个用户在调动流程中的问题和痛点。第三,看如何进行员工体验的提升。


员工体验提升,需要考虑3个点,体验的提升,效率的提升和风险管控的提升。


第二 用户旅程地图


比如应聘者旅程地图。要将应聘整个环节,拆解成行应聘前、中、后的行为,在每一个行为下,分析应聘者的需求,及需求下可能的应聘的流程、触点以及感受是什么,并分析其中的痛点和机会点是什么。


通过用户整体的流程以及旅程,重现用户在产品中的痛点和问题。


第三 情感和功能的体验


员工的关键时刻,如入职、生日、周年、夜里加班,以及个人特殊的时刻、子女过生日等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员工的心理和诉求是什么,HR有没有一些情感化的手段与连接,比如卡片、内容运营,举办活动等等,提升用户体验。

第二个支柱:平台建设


要建立人力数字化的载体,要用平台化的思维去建设人力资源产品。

平台建立需要考虑的4个问题


用户的体验落地,要依托于平台层。搭建一站式的移动服务平台,需要考虑4个问题:


出口层,是谁来提供用户价值。

业务层,如何为用户提供价值。

服务层,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用户价值。

用户层,为谁去服务,为谁去提供价值,我们如何做精细化的运营。


平台层面这4个问题的考虑就是聚焦于用户价值,只有产生用户价值才能提高用户体验。


没有提供用户价值的用户体验都是耍流氓。

第三个支柱:数据体系


很核心的,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数据体系。

HR搭建体系,需要扩展数据范畴,包括:结构化数据、非结构化数据、文档性数据。数据进入数据中台后,要做的是对存量和增量数据的治理及监控。HR可以用流程、SOP、用户体验、数据流等多种手段监控,以保证数据的质量。

当数据的质量和监控开始,才能做很多数据的分析和预测。做好数据分析和预测过后,我们反过来又提升了我们整体的员工的体验。


03

智能化:

人工智能,重新定义


分享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 “我消灭你,与你无关。??三体”。


随着科技的这种发展,很多行业及工作的颠覆,不是来自同行,而是来自比你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高的对手的降维打击。
 

招聘场景


颠覆场景


在智能化时代,简历的精准的匹配,人才的测评,视频的面试,以及跟候选人之间的聊天,甚至招聘管理的虚拟的助手,都会有智能化的手段进行提升和替代。


突围方案


(1)价值观的评估


因为每家企业的价值观不同,内含大量的经验和文化的感知,机器人和人工智能,无法替代这份工作。


(2)情感的感染,以及个性化服务。


因为每个人的服务和情感的波动都是不一样的,招聘小伙伴可以从这方面去更多的思考。


(3)人际的互动和信任的建立。


人工智能毕竟是冷冰冰的机器和算法,无法通过人的连接、情感的连接和信任的连接去做,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个层面去进行思考,做更多的招聘的链接。

考勤场景


颠覆场景


精准的定位,智能的排班,以及工作任务的安排及追踪。在了解每名员工的工作环境、工作任务之后,排班可以依托于大数据,考虑天气、交通建设、人流量、历史的节假日等,进行精准安排。

 

突围方案


人力效能提升

以前管考勤,更多的是打卡、排班,以后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,HRT可以考虑,如何有效提升员工效能。

共享领域


共享领域的发展历程

10年前,电话方式,400电话,拨1找HR,拨2找IT,拨3找财务。

5年前,工单管理,用户通过工单的方式提交问题。工单层层流转,到我相关办理人员。


现阶段,机器人模式,用机器人跟用户做连接,背后连接的工单,去解决用户的咨询和用户的服务。


颠覆场景


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,共享中心的模式,对用户的沟通和服务层面,将会是机器人化的。目前很多HR的服务,已经移动化在线化了,用户的提问,大部分是可以用机器人去解决的,且机器人可以不断的学习。对于疑难问题,可以通过智能工单,流转到二线、甚至COE和专业的人员。


除了员工服务,人工智能环境下,还可以实现快速的人脸入职,电子合同,自助的机器,以及离职的识别等。


突围方向


(1) 数据管理


通过数据管理背后的业务问题,或者人员的问题,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

(2)情感的体验


人工智能是冷冰冰,情感的温度和饱和度,以及每名员工的峰值的时刻,都可以不断提升的。


(3)个性化的服务


思考还有哪些个性化的服务去提交给我们的用户群体。


(4)社会政策法规


特别是在中国,各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可能还有些不一样,而且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在进行升级迭代,所以在政策法规上面,我们可以做一些思考。


对跨国企业来说,这个尤为重要,这个是人工智能赶不上人力资源线下小伙伴的速度的时候。

组织发展场景


颠覆场景


人才的识别,组织的效能和人力资源预测和规划,这些因为有大量的数据,识别人才的标签,组织的运营的效率,结合业务的战略,预测新的编制和预算,做出新的调整。

突围方向


(1)人才标签


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场景,人才标签怎么打,需要我们有很多专业的输出的,专业的识别的,就是人才标签本身。


(2) 大数据挖掘


数据有了,但如何去挖掘它,用何种模型,如何去搭建,是我们组织发展小伙伴,下一步要去思考的地方。


案例:“员工的神经网络”


我们采集了员工在公司的很多行为,包括会议,每日工作任务,差旅,论坛,工作结果等,把这些全部归集到大数据中心。运用数据分析组织的效率,员工的效率,员工质量,以及组织发生了什么,员工发生了什么,员工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。通过这个项目,思考员工管理和组织管理。


04

外购与内化


数字化、智能化特别高的情况下, HR的服务和员工体验,是选择供应商购买它的系统,或服务,还是自己内化。

选型采购


优劣势


优势:省时省力而且快。

缺点:很多供应商确实是SaaS化的,产品线下标准化的交付,很难改。


选型采购考量点


第一,线上和线下服务结合


比如像社保管理业务,就可以交给供应商,比如说易才,它的整体的社保代缴的这种业务等等,因为这些业务,它又有线上的产品,也有线下的服务,所以整体上可以打包给供应商做新的采购。


第二,业务全链条的管理


比如薪资,薪资的计算和社保之间的连接,薪资还有与个税连接,其中涉及到HRBP、政府、税务等等相关的环节。所以业务全链条式的这种管理,很多供应商比较成熟,所以可以给供应商。


第三,数据安全和监管合理


既需要注意自身的数据安全,同时也要对供应商提出监管,关注供应商的资质,是否符合监管,是否合规。


第四,体验要迭代


供应商的这个产品要不断的迭代,它的体验要进行升级。


所以这些点上面,我们可以去衡量,哪些业务实际上是可以进行选型采购的。

内化或自研


优劣势


优势:高度适配当下的企业,很容易改。

缺点:投入大。


自研考量点


第一,企业规模及期望


考量企业的规模,业务规模和人员规模,以及需求和期望。需要什么,期望什么。


第二,投资回报率


同时要考虑投资回报率,投入多少,产出多少。


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,实际上就能解决到底是选型采购还是内化研发。


◆ 直播课思维导图



◆ 下期精彩预告

下期主题:圆桌访谈 | 转折与突破:人力资源战略转型之路(上)

观看报名:线上直播,预约式报名

分享嘉宾:

液化空气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副总裁 吴静女士

绿城中国人事共享中心专业总监 吴涛先生

直播时间:2022年3月3日(周四) 14:00-15:00


敬请期待!!~~


学习有益,成长有易~

我们期待,与愿意思考的HR共同成长~